还要设专人,专司看管。”
听到这话,夏元吉的心里就凉了半截,如果专款专用的话,这笔数额庞大的银钱就最终只能用于接济受难的官员,而他在政务上捉襟见肘的处境则丝毫不能好转。
但他还是不甘心,便想再争取一番。
“官员们‘困顿’,又,又怎么用得了这么多钱,不如……拨一点到政务上,也,也好解燃眉之急啊……”
秦晋道:
“官员们用钱的地方是小数,真正需要接济的是长安城内的百姓啊,长安陷落以来蕃胡肆虐,许多人的家宅被焚烧而毁,这笔钱可以拿出来一部分用来修葺房屋,至于谋生的问题,只要市面平静,百姓们自然可以回到正轨上,各有其生财之道,正所谓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!”
言下之意,这笔钱肯定不会用来接济百姓们的吃喝。夏元吉还是不甘心。
“那,那也用不了这么多钱啊!”
秦晋微微一笑,知道夏元吉是想钱想疯了,如果不给他点好处,怕是会挫伤了他的积极性。
“政事堂若有难处,可以先借支十万贯到户部,记着,将来可是要还的!”
闻言,夏元吉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,磨破了嘴皮子才从秦晋那里抠出十万贯钱,还是借支。既然不能随意支配这笔钱,他便想将监管的差事争取到手,到时候就算有借有还也能做权宜之计。
“专司监管的人选,不知大夫可有了定计?”
秦晋点点头。
“吏部郎中章杰为官颇有能力,就让此人负责吧。”
夏元吉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,其实他也早就该料得到,秦晋怎么会让他监管呢,这不是让饿了三天三夜的人看守香喷喷的肉食吗?
默然了一阵,秦晋才缓缓说道:
“这笔钱除了接济困顿的官员百姓以外,还有更要紧的用处。”
夏元吉不以为然了撇了撇嘴,在他看来怎么可能比解决政务之急还重要的事情呢?
“教育!”
“啊?”
“教育!教书育人,乃国之根本,自打天宝十四载以来,战火连年,百姓们流离失所,教育也自然跟着没落了,如果若干年后朝廷无可用之人才,……
将这笔钱用在教育上,夏元吉的的确确没想到,在当世的习惯中,读书习字乃是家事,更多的要靠有条件读书的良家子自身,现在他突然听说秦晋要资助民间的读书人,虽然觉得有悖于习惯,但终觉得这是一件好事。
秦晋又轻叹了一声。
“而今天下大才,半数出于寒门子弟,秦某便是出身于寒门深知读书不易,如果有足够的资本以供读书……”
秦晋说的这些话既有这一世的感慨,也有前一世的记忆,如果能够让这些寒门子弟有更好的条件读书,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。当然,他有意办学,绝非仅仅出于一己之感受的原因,更重要的则是打破世族权贵对朝政和社会资源的垄断。
尤其是在长安和地方久了,他发现,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很多时候甚至于强过官府。这就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,中央政府强大的时候,地方大族的势力自然而然的就被压制住了,一旦中央终伏势若,地方政权崛起,世家大族就成了这些地方政权最有力的基础,所以,原本历史上出现的藩镇割据,绝不单单是中央政府的衰败,除了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外,地方上世家大族过于根深蒂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。
所以,秦晋在夺得长安的控制权以后,第一件事就是要办学振兴教育,用不了多久,但能坚持十年,抑或是二十年,这些受教育而科举入仕的官员便会遍及大唐官场上下。
“办学?”
官府办学,供良家子弟读书,这种想法在夏元吉看来似乎有些过于一厢情愿了。天下百姓有千万,如果年复一年的读书,耗费将不知凡几。
秦晋听了他的担忧后,则道:
“夏相公的担心很在理,可以先在关中三辅之地试行,如果收效不错,三五年内再于河南东都推行。”
“大夫明鉴!”
忽然间,秦晋觉得面前的场景有些搞笑。夏元吉已经是门下侍中,居然对一个御史大夫唯唯诺诺,权力真是个奇怪的东西。
又过了两日功夫,在京宗室们所捐资财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其数额之巨大大超乎夏元吉的预料。而杞王所捐出的大半家资在其中已经被淹没的几无踪影。
得知自己的谋划彻底失败以后,杞王又气又怒竟病倒了,更将出主意的府掾左孝杰乱棍打了一顿,然后轰出十王宅。
可怜这个十王宅里风光一时的大才子左孝杰满身狼狈,在街头趴了半日竟无一人理睬。
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,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!